文章详情

  1.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  2. 资讯中心
  3. 行业资讯
  4. 详情

三项新国标发布!动力电池迈入“标准化时代”

近日,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》(GB/T 34013-2017)、《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》(GB/T 34014-2017)、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》(GB/T 34015-2017)。三项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相关国家标准将于2018年2月1日起实施。

业内人士认为,三项标准严格规范了动力电池产品的规格尺寸、编码规则、回收利用和余能检测,将有效推动动力电池行业实现全生命周期标准化发展。
  规格尺寸标准化
  此前,我国动力电池产品由于规格尺寸不统一,带来研发成本高、技术积累难度大、回收利用难等许多问题。因此,电池生产企业、系统集成企业、整车企业以及电池回收利用企业,都希望进一步统一电池规格尺寸。
  此次发布的新国标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》,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单体、模块和标准箱尺寸规格要求,将现有动力电池产品规格逐渐整合,形成较为统一的规格尺寸。该项标准通过参照市场占有率高、销量大的单体型号,统一规定了圆柱形电池、方形电池、软包电池的尺寸要求。在单体电池尺寸的基础上,根据电池模块成组规律,形成模块的推荐尺寸列表。
  业内人士认为,该项标准的发布,一方面可以减少电池生产企业的生产设计成本,降低产品性能测评的难度和复杂程度,实现快速产品选型,进而加强技术积累。另一方面,电池规格尺寸统一后,也可以降低电池梯次回收利用方面的困难性和复杂性,将助力实现动力电池产业的大规模制造、应用及回收。
  编码规则标准化
  此前,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汽车用动力电池编码的标准,电池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唯一性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盲区,导致整车生产企业或政府主管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管理,因此迫切需要统一的电池编码规则进行支撑。
  《汽车用动力电池编码标准》作为首个动力电池编码领域的统一标准,将代码结构分为设计信息(厂商代码、产品类型代码、电池类型代码、规格代码、追溯信息代码)、生产信息(生产日期代码、生产线代码、序列号)两部分。该项标准规定了动力电池包(组)、电池模块、单体电池及梯级利用的动力电池包(组)、电池模块、单体电池的编码规则,建立了动力电池包(组)、电池模块与单体电池,梯级利用的动力电池包(组)、电池模块与单体电池之间的追溯关系。
  业内人士认为,该项标准的贯彻实施,将实现动力蓄电池产品生产、销售、使用、维护、回收、梯级利用、再生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溯源和管理,对汽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  回收利用和余能检测标准化
  废旧动力电池经过长时间的使用,也可能出现物理结构松动或电解液漏液等情况,给废旧动力电池二次利用带来安全隐患。因此,废旧动力电池剩余容量的检测方法是其二次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。
  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》规定了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的术语和定义、符号、检测要求、检测流程及检测方法,规范了动力电池外观检查、极性检测、电压判别、充放电电流判别、余能测试等检测流程。
  该标准是继《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拆解规范》后,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又一具有突破意义的国家标准,将有助于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检测的安全性和科学性,对规范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及检测、提高行业的规范化标准、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。
  较之于发达国家起步早、相对完善的动力电池生产、回收体系,我国在动力电池行业规范上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。到2020年,我国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12—17万吨,届时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考验。因此,此次三项国家标准发布,使动力电池产品规格尺寸、编码规则和回收利用余能检测有标准可依,不仅对我国动力电池行业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对动力电池企业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。